查看原文
其他

周迅被骂,鲁豫被夸,我必须说真话

刘娜 闲时花开 2022-11-02

点击👇下方小卡片关注娜姐

作者 | 刘娜

首发公众号 | 闲时花开



乌云的背面,都发着金光。

很多人的问题在于,只想要金光,不愿见乌云。


01


谈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:

因同担任《脱口秀大会5》的领笑员,两个美丽的女人,得到了冰火两重天的评价。

一个原本是人见人爱、花见花开、导演们见了都惊呼“百变精灵”的天才演员周迅。

结果,因担任脱口秀大会的领笑员,周公子一夜败光出道30年的好人缘。

因在现场迷迷瞪瞪、糊糊涂涂的表现,周迅被人评价为“不敬业,没共情,不走心,太儿戏,高高在上,不懂人间疾苦”。

周迅在脱口秀舞台上一脸懵@网络

而后,“被喜欢”多年的周迅,瞬间招来全网猛烈嘲讽和攻击。

另一个是因在采访嘉宾时,总爱发出重复性灵魂拷问“真的吗?我不信”,多年来一直被全网吐槽“尬聊,无知,复读机”的著名主持人鲁豫。

没想到,因在脱口秀大会当了两期领笑员,鲁豫一夜之间成了高情商的代表。

被人评价为“好懂脱口秀,点评好到位,引经据典,真诚共鸣,温柔又犀利,总是被治愈”。

鲁豫在脱口秀舞台上收放自如@网络

而后,“被讨厌”多年的鲁豫,这几日在网上收割了一波好人缘。

没办法,网友的讨厌和喜欢,就是这么直接:

“老子才不管你是演艺界大腕,还是主持界顶流,你此刻让老子舒服,你就是姐;你此刻让老子愤怒,你就该骂。”

只是,互联网的“奶嘴乐”效应,让太多人沉浸于“夸”或“骂”的迷雾里,而不愿在意识的荒原上前进1毫米,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:

斩获“金鹰奖”、“银熊奖”、“金马奖”等无数影视大奖的周公子,缘何在脱口秀舞台上遭遇滑铁卢?

从央视主持人、凤凰卫视当家花旦、再到各大卫视综艺导师的鲁豫,又缘何在脱口秀大会上迷倒众人?


02


答案,并不复杂:

擅长灵动、感性且百变表演的周迅,只有在沉浸式的剧情里,和角色交换灵魂,才能让小小的身躯,爆发出巨大的能量。

她擅长的,是走心、深刻、有张力的东西。

周迅@网络

脱口秀舞台上,谐音梗和搞笑段子,是周迅陌生的领域。

她误入了桃花源,当然不知有汉,何况魏晋。

而一直都行走于镁光灯下的主持人鲁豫,早已把舞台、话筒当成自己的肌肉记忆,也早已把共鸣和点评,训练成下意识的选择。

舞台就是鲁豫的主场,就是鲁豫的另一个“家”。

她在自己家里,当然谈笑风生,游刃有余,收放自如。

鲁豫采访张曼玉@网络

我这样的对比,绝非厚此薄彼,只是想阐述这样的事实:

周迅演技很好,但不代表她能听懂并玩转脱口秀。

鲁豫过往的一些采访,虽被人诟病,但无法否认的是,她从中得到诸多历练和成长。

网友对周迅的“骂”,对鲁豫的“夸”,其实恰恰印证了两个美丽女人的职业选择:

周迅演戏就对了,她天生就适合活在冲突的剧情里,回肠百转,顾盼生辉。

鲁豫当主持人也对了,她真的有种让嘉宾坐在对面,就想打开话匣子的能力,不管你信不信,反正这次,我又信了。

所以,鲁豫被夸,周迅被骂,我要说出真心话:

原来,灵动如周迅,也有懵逼的时刻。

原来,健谈如鲁豫,也有自己的瓶颈。

我们每个人,都无法做到八面玲珑、完美无缺、无所不能。

我们都只能以自己为原点,在自己深耕的领域画圆。

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自己擅长的,什么是自己的短板。

在自己擅长的领域,我们破釜沉舟,卧薪尝胆,苦苦锤炼,而后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。

对于不擅长的领域,我们保持敬畏,保持谦卑,保持慎重,而不是想当然地介入和亵渎,最后沦为无知的笑话。


03


最近,我在读莫言老师的系列作品。

写到这里,我又想起莫言老师。

众所众知,莫言老师和余华老师是好朋友。

但两个人性格截然相反。

余华老师的作品,不管是《活着》还是《兄弟》,都是深刻又疼痛,让人看后内心有郁结,眼泪哗哗流。

但生活中,余华老师是一个极其幽默又善谈的人。

余华和莫言在一起,逗逼的都是余华@网络

用网友的话说:

“千万别被余华老师骗了。他把快乐都留给了自己,把痛苦都留给了别人。”

这句话非常妥帖。

朋友们有空可以去看余华老师的采访视频,每一个都会把你笑到肚子疼。

采访中,他时而耍宝,时而搞怪,时而说热词,时而秀国骂,时而针砭时弊,时而语出惊人。

但,莫言老师就完全不同。

莫言老师出生于1955年,成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。

在那段动不动就因言获罪的动荡时代,莫言老师见了诸多因管不住嘴,而弄丢性命的人间悲剧。

他也因自己调皮搞事儿,给父母惹下不少麻烦。

他给自己取笔名“莫言”,一方面是他更擅长写作,不擅长口头表达,另一方面也是时刻提醒自己:

言多必失。

莫言老师在公共场合,真正做到了“莫言”。

有记者朋友说,某次,莫言老师去高校开讲座。

主持人长篇累牍地介绍莫言老师的作品和名头,介绍完后说:“下面有请莫言老师谈谈自己的创作心得。”

莫言老师头一低,说:“主持人说的,就是我想说的。”

而后,再无他话。

主持人怕冷场,就赶紧再次饱含深情地长篇大论,说莫言的语言风格如何辛辣,作品思想如何高远,人物形象如何鲜活。

然后,主持人又向莫言老师抛砖引玉:“下面,有请莫言老师谈谈自己的作品。”

莫言老师又头一低,说:“主持人说的,就是我想说的。”

莫言做到了莫言

这个转述是否真实,我无法考证。

我看到的,是这样真实的一幕:

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倩采访莫言:“你幸福吗?”

莫言嘴一抿,说:“我不知道。”

莫言版的实话实说@网络

董倩又问:“你现在最真实的状态,最想做的是什么?”

莫言又嘴一抿,说:“结束采访。”

很多人看完这个视频,觉得很搞笑。

我看完后,有一种深切的感动。

莫言是作家,他的语言、思想、深度和追问,都体现在他的作品里。

他不需要说什么,他的作品已经替他诉说了一切。

他拒绝过度的表达,是因为作品已耗尽他的心力,也因为他本身就不善言谈。

他擅长的一直是用作品说话。

他的作品就是他最深刻、最完整、最有力的表达。

接受自己不善言谈、不喜张扬的性情,甚至不惜得罪人,也要捍卫自己性格里的这一面。

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,用魔幻炫丽的词汇,锻造出一把锋利的刀,切割出现实和人性的多面。

他创造43天写出43万字的神话,也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。

但他又非常乐意和自己不擅长的一面友好相处。

他甚至对自己“不够完美”的一面,进行捍卫和呵护。

他从未想过把自己训练成八面玲珑的人,也从未想过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。

他深知:

缺点的背后就藏着优点,优点的背后也藏着缺点。

犹如每道晚霞背后都有坠落的太阳,每片乌云背后都发着耀眼的金光。

世人最不易察觉的误区,是只想要优点,只想要金光,而不愿要缺点,不愿看乌云。


04


心理学上有句话说:

真正的和解,不是否定,不是原谅,不是放下,而是接纳、安放和共生。

你越掩盖自己的问题和暗伤,它们就在抗拒中成长得更加茁壮。

因为,粉饰和否定,是变相的过分关注。

唯有接受,唯有抱持,唯有共处,才能让我们避免内耗,得到救赎。

要知道,我们优点就长在缺点的背面。

对自我的否定,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可爱。

不难想象的是,莫言老师如果不愿接受自己的不善言谈,整日沉浸于走秀、口嗨和镁光灯下,他必然丧失和伟大作品神交的能力。

也像我的两个朋友。

外向的女生A,患有社交牛逼症,拥有很多朋友,但也难沉静下来,去全情做好一件事,因为她热情奔放,也未免浮躁。

而内向的女生B,虽然轻微自闭,也难免孤独,但她后来成为一位非常好的编辑,在沉静和专注中,事业有成,受人尊敬。

最后,和朋友们讲一个故事。

有位修为很好的智者,有个习惯,就是常把双手插进口袋里。

他的弟子们很好奇,又不敢过问。

有一日,一个胆大的弟子说:“师父,你总是把双手插进口袋里,你口袋里有什么宝物吗?”

智者缓缓打开双手,坦然地给诸弟子看。

只见,他一只手上写着:“我是神明,我是万物,我是一切。”

他另一只手上写着:“我是沙,我是土,我什么都不是。”

展示双手后,智者再次把双手插进口袋里,对诸弟子说:

“我借此提醒自己,我是两者,我也是唯一。”

是的,是这样的。

阴和阳在一起,创造了万物。

你的优点和残缺在一起,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你自己。

好好爱自己。

善待你璀璨的天赋和优点,也抱持你晦暗的缺憾和旧伤。

点亮【赞】+【在看】,找到完整而非完美的自己。


— E N D —



PS:

昨天,娜姐在小号写了篇随笔,叫《妈,我变了!》。

点击下方小卡片,关注娜姐小号,每天都有好故事


娜姐好文,点击阅读


女硕士撩骚他人,博士男友狠心走人,真相刺痛很多人

夫妻双双陷入婚外情:他们的结局,莫言早就说中…

她拿菜刀砍死丈夫:有毒的婚姻,没人无辜


闲时花开(ID:xsha369):作者刘娜,80后老女孩,情感专栏作家,文艺也理性,温柔也死磕。新书《见字如面》全网热销中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